yh533388银河







记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
来源:人民日报 时间:2021-07-26 浏览量 :4263

    时隔十年之后 ,恰逢同一天 ,7月21日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,走进林芝。

  2011年7月 ,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、国家副主席 、中央军委副主席率中央代表团 ,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 。那一次,自拉萨赴林芝再到日喀则 ,山高路远 ,一路走来感慨万千。

 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,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后不久 ,总书记再赴这里 。

  此行 ,习近平总书记尽可能地多看一些地方,多接触一些当地干部群众。从林芝到拉萨 ,此起彼伏的“扎西德勒”,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,哈达 、热巴鼓、切玛、青稞酒,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。

  这是一份活动丰富的考察日程 。

  21日 ,林芝 。尼洋河大桥,林芝市城市规划馆 ,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,工布公园 ;

  22日,自林芝赴拉萨。听取川藏铁路建设情况汇报,考察川藏铁路拉林段建设运营情况,哲蚌寺,八廓街 ,布达拉宫广场,西藏人民会堂 ,观看民族文艺演出 ;

  23日,拉萨。会见接见西藏有关方面代表并合影,出席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会并作重要讲话 。

  这些年,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里,惦念着这里的乡亲们 。一路上,触景生情 。“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,生机勃勃的新气象,感到高兴 !”

  “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 ,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 ,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 、顽强拼搏 ,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,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,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,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。实践证明,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也就没有新西藏,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。

  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,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就是要表达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,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。”

  “我代表党中央 ,向奋斗在雪域高原的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慰问!”

  西藏的路:

  已不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

  观西藏之变 ,从路开始。

  世界屋脊,千年冰雪 、崇山峻岭。地质条件复杂,加上高寒缺氧 ,这块西南边陲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形容是“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” 。

  解放前 ,放眼西藏竟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。当10多万筑路军民苦苦鏖战 ,终于在1954年将川藏、青藏公路修到拉萨时,这一刻,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。多少人魂牵梦绕 ,热泪盈眶!

  路,于西藏而言,是奇迹 ,是改变,是希望。

  2006年,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,西藏终于通了铁路。第二条进藏“天路” ,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心的川藏铁路。在北京时,他为这件事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、多次对推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。

  22日一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——林芝火车站 。

  站台上,两块展板,如拼图拼成一条蜿蜒铁轨。跨高山峡谷、过大江大河,川藏铁路这两段线路有着世所罕见的难度 。

  一条是拉萨至林芝段。这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 ,上个月开通运营后 ,将两个城市见面的时间缩减到3个多小时。

  还记得1998年6月,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入藏,为的是接回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、送来第二批 。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 ,他乘车走了整整一天。抚今追昔,感慨系之:“当时的路况非常险,还好没有遇到滑坡 ,窄的地方横着两根木头 ,我们下来搬 。福建派去援藏的,到墨脱那都是骑着马进去的。”

  另一块展板,雅安到林芝段,更是千难万险。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在几块不同“年龄”的花岗岩前 ,拿起一块标注着“约10亿年”的,细细端详:“这是我们难以遥望的时间概念。”

  “最难的是遇到哪种岩石 ?”

  “泥岩 。施工怕软不怕硬 。但现在机械化程度今非昔比,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 。”

  “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。”总书记肯定他们说,“你们规划很科学 ,全路段在推进 ,看了很振奋。”“‘两路’精神要继续弘扬 ,敢打敢拼 ,一段一段拿下来。要做就做好。”

  登上火车,透过车窗向外眺望。江水一路欢腾 ,穿峡谷、过隧道、跨大桥,时而是绝壁万丈 ,时而是葱郁丛林 ,时而是鳞次栉比的楼房,时而是轰鸣工地。这条路的艰辛不易,这条路带来的生机活力,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建设川藏铁路“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 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”。

  火车上,总书记召集相关同志,继续深入研究铁路规划问题。

  由川藏线放眼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 ,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:

  “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 ,中国的中部、东部、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,西部留白太大了,将来也要补几笔,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。要充分论证、科学规划,铁路建设要算大账 。”

  1952年1月,习仲勋同志在关于送班禅入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报告中,对党中央治藏方针提出了几点建议。毛泽东同志对这份建议予以采纳 ,随后付诸实践 。

  “党中央结合实际,制定了不同时期的治藏方略。70年来,我们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。”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5年、2020年出席中央第六次、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,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传遍雪域高原。

  汇报会上,自治区负责同志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评价为“西藏工作的纲和魂”,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和方法,只要学习好、领悟好、坚持好,做好西藏工作就有方向和底气 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深以为然:“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,是符合西藏实际的,我们要好好领悟它,使之变成贯彻方案、落地生效。按照这样一个立场 、观点、方法,自然就能找到方向,找到发展之路  。”

  西藏的村 :

  再也不是“把鞋子拴腰上”的模样

  嘎拉村,习近平总书记21日考察的小村子,一个“桃花盛开的地方” 。

  1998年来林芝,他去看了巴吉村。2011年,习近平再赴巴吉村看变迁,在那里他说的几段话,人们至今念念不忘:

  “致富之路就在脚下,就是动脑筋,做聪明人。聪明人实际上就要选好发展之路。西藏的资源很宝贵,有的是很独特的 ,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,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 ,而且今后会更宝贵。”

  “林芝旅游业占20%,那么就需要我们发展精品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,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群众旅游业。”

  这次去的嘎拉村坐落在318国道旁,村里搞起了农牧民运输队 ,发展起了桃花节旅游。

  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,提起母亲总有一个萦绕不去的镜头:“过去的路,满是牛粪和泥泞,她总是把鞋子拴腰上,赤脚走过村里的路。”

  而今 ,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道路,一栋栋藏式楼房在湛蓝天空下、在连绵群山前星罗棋布。袅袅炊烟,一片祥和。

  总书记走进村民达瓦坚参家做客。

  房子敞亮 ,小院花红叶绿  。桃木雕花的家具、藏族风格的画饰 ,冲水式的卫生间 ,还有自家粮仓。

  总书记一袋袋粮食细看,小麦、荞麦  、青稞、油菜籽 、豌豆、玉米,他欣喜地捧起一捧,迎着光端详。房梁上挂着一排藏香猪腊肉,一排奶渣子 ,墙边是“自家酿的酒”。再看隔壁厨房,牛羊肉堆得满当当 ,那些酥油也“得有上百斤吧 ?”

  坐下来,唠家常 。达瓦坚参给总书记算算自家收入账 。

  跑运输是一项收入,家里一辆挖掘机、一辆铲车 。

  桃花沟门票分红是另一项收入 。家里6口人,一年能拿十来万。边巴补充说,过去野桃树砍了当柴火烧,现在真切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

  每年3 、4月份,千树万树 ,千朵万朵 ,山坡沟谷如丝路花雨、如云霞落地。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,今年日子才过半就已经接待了14万人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:“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利 ,送给你们一个桃花源啊 。”

  这家还有种植养殖的收入 。22亩耕地流转,剩下7亩种些自家吃的口粮。家里养了牦牛黄牛,“牦牛喜欢凉快,等到青稞播种了,它们慢慢就往山上走了 。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很欣慰:“你们的收入,加减法算出来,好几十万了。很幸福的一家人。”

  达瓦坚参的两个孩子笑容灿烂。女孩普巴拉姆长大想当医生 ,男孩普布次仁告诉总书记自己要当短跑运动员 。

  在旧西藏 ,别说读书了 ,活下来都不容易。拥有一个“带屋顶的住处”,是无数农奴想都不敢想的梦。有的甚至住在牛羊圈,拿草垛当被子。农奴还流传这样的歌谣:“即使雪山变成酥油 ,也是被领主占有 ;就是河水变成牛奶 ,我们也喝不上一口。”

  如今 ,在西藏人眼里有着划时代巨变意义的  ,是脱贫攻坚 ,“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”。

  脱贫攻坚之初,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,是全国贫困率发生率最高、贫困程度最深、扶贫成本最高、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。

  最深的牵挂 ,最坚定的信心。2019年底,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,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西藏的改变 :“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、从油灯到电灯、从土路到柏油路的进步。”

  达瓦坚参家的桌上摆着奶渣子 。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块放到嘴里 。味道甜甜的 。

  村口,村民们都赶来了。身着节日盛装,手捧洁白哈达 ,欢呼着“感谢总书记”“感谢党中央”“扎西德勒”……习近平总书记走到他们中间,祝福大家 :“扎西德勒 。”

  淳朴的乡亲们脱帽鞠躬致敬,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。

  从一无所有到摆脱贫困 ,再走向富裕 ,天翻地覆慨而慷!忆苦思甜 ,更念党恩 。“没有中国共产党,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”,这句话就写在家家户户比蜜还甜美的日子里 。

  “我所到之处,感受到了大家对过上好日子的幸福之情、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。”总书记动情地说。

  西藏的绿:

  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、对世界负责

  林芝市城市规划馆里,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张大幅照片前驻足凝视。

  那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,浩荡的江水沿着山峰蜿蜒一路高歌,大自然用鬼斧神工挥洒一幅壮美的大写意。

  “从天上看下来一片绿色,处处是山水画卷 。”总书记感叹。

  7月9日下午,他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。其中一项 ,审议通过了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》。在这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明确要求,坚持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、对世界负责的态度,抓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。

  生态,西藏的“国之大者”。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。

 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,西藏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。水 、光照 、野生动物、森林矿产……资源之丰富令人惊叹。雄奇的珠穆朗玛峰 、险峻的南迦巴瓦峰、湍急的雅鲁藏布江 、碧绿的巴松措,是世世代代必须珍惜的宝藏 。

  “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,利在千秋 、泽被天下,太重要了!在这里,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。”总书记语重心长。

  看西藏之绿,考验的是历史的远见格局。

  10年前到西藏考察时,习近平同志就指出,西藏生态保护是重要课题 ,要很好地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 。

  6年前在一次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听了来自西藏的一位县委书记的发言 ,告诫说 ,西藏要保护生态,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,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。

  西藏交上了一份生态答卷 。在23日的汇报会上,自治区负责同志介绍说,保护区总面积 ,占全区国土面积超过1/3 ,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面积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% 。

  距离机场不远的尼洋河大桥,习近平总书记停车驻足。雅尼湿地水波潋滟,草木葱茏。远处江河两色泾渭分明 ,那是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。一条碧波荡漾澄澈见底,一条汇纳百川逶迤磅礴 ,一急一慢,一清一浊 ,相携相拥奔涌而去。

  “雅鲁藏布江的水系,难得的一块绿地、绿肺。它的生态还很脆弱。”讲到保护和利用的辩证法,习近平总书记目光长远 :“我们要以保护为主。不是破坏生态地利用,而是在生态和谐前提下利用。”

  他强调 :“要保护住这一块‘净土’ ,让我们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。”

  走生态优先 、绿色发展之路 ,西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。这些年西藏努力的点点滴滴,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  一个是“绿色银行”。嘎拉村村委会旁边,有个积分兑换的“绿色银行”。村民拿可回收垃圾,到这里就能换积分、兑成日用品 。这是村里的乡村振兴专员看到别的乡镇这一招立竿见影 ,学来的。

  一个是“绿色公园” 。在西藏,全区的公园和体育设施都不收门票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新老城区交界处下车,走进没有围墙的工布公园 。循着歌声、欢笑声 ,走向公园广场。

  上百人正跳锅庄舞。“乐不思蜀了吧,愿意留下来吗 ?”总书记笑着问在场的游客。

  “愿意 !”众人齐声答。

  好生态 ,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
  西藏的人:

  吃苦的人们,战斗的人们,忍耐的人们,团结的人们 ,奉献的人们

  拉萨八廓街杂货铺的一个店员,发了张自拍照:“这是我和总书记最近的时刻 。”

  照片里 ,有林立的商铺、繁闹的风景和熙攘的人群。历经千年朝晖的八廓街 ,在遇见习近平总书记的瞬间,沸腾了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:“我23年前来过一次 ,现在建得多么好啊 !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来 ,搞事业、转经、旅游 。千年八廓街 ,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。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 ,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。”

  工布公园、布达拉宫广场,一群群市民游客偶遇总书记,齐声高喊:“总书记好!”藏族、回族、门巴族、珞巴族 、纳西族,还有汉族,中华民族大家庭“相亲相爱,犹如茶与盐巴” 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石榴籽形容56个民族。一路观感,他说:“56个民族是石榴籽,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。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,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。”

  22日晚,西藏人民会堂 ,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观看了一场民族文艺演出 。《各族人民感党恩》《再唱山歌给党听》《祝福新时代》……悠扬的旋律,唱出了西藏群众的心声 。

  “老百姓特别是藏族群众的生活能有今天,因为中国共产党做了该做的事情 。”总书记强调 ,“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,同心协力 ,加强民族团结,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”

  在西藏,习近平总书记见到了很多不平凡的普通人。

  黄海芬,嘎拉村的大学生村官 。这位在广东读书后放弃白领工作的潮汕女孩,揣着情怀奔赴西藏 。

  “将来留在这里吗?”总书记问。

  她腼腆地笑了:“留下!安家啦,爱人在隔壁村 ,也是一起来西藏的 。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她 :“从沿海到高原,这里需要人啊,你在这边好好干。”

  卓嘎,来自隆子县玉麦乡 。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,是她的信念。她和家人守边境的故事,感动了大江南北。

  前不久,北京人民大会堂 ,习近平总书记为她颁授“七一勋章”。在西藏拉萨,她再次见到了总书记 。

  23日上午汇报会前,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有6批次会见接见。

  第一批 ,驻西藏部队官兵代表。当总书记走进接见厅时,掌声如雷 。

  “同志们 ,今天我特意来看望大家。我代表党中央 、中央军委向驻西藏部队全体指战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!”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 ,“70年来西藏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、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,扎根雪域高原、忠诚为国戍边 ,出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,经受住了艰苦环境 、复杂斗争考验,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,促进西藏稳定和发展,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党和人民感谢你们!”

  西藏自治区及有关部门、各地市负责同志和老同志代表,各族各界代表,援藏干部代表 ,政法干警代表,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……每一次会见,总书记从队列一端一边挥手问候,一边缓步走向另一端 。有老朋友 ,也有新面孔,有便装衬衫 ,也有氆氇藏袍 。

 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。4年后,习近平同志因接送援藏干部来到西藏 。那一次,援藏干部高规格地由省委副书记陪送进藏。福建对援藏工作的重视,给西藏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他的话更让西藏干部群众暖心:“林芝地区的事,就是我们省的事。”“要派最优秀的干部来,好中选优。”

  二十三年弹指一挥间。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登上雪域高原 。拉萨市的“北京路”,山南市的“湖南路” ,日喀则市的“山东路”……西藏有着全中国的牵挂 ,300余万高原儿女同操着大江南北口音的援藏干部一道奋斗、一道跋涉 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,中央支持西藏 、全国支援西藏 ,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 ,必须长期坚持,认真总结经验 ,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。

  见到这些晒成了古铜色的援藏干部们,总书记十分动情:

  “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。缺氧不缺精神,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。你们在高原上,精神是高于高原的。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。一方面支援了西藏,集中力量办大事;一方面锻炼了干部、成长了队伍。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。”

  汇报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到要关心关爱西藏的干部职工。工资收入、住房就医 、子女入学 、退休安置,一项项  ,一桩桩,叮嘱得仔细。

  汇报会结束后,总书记转身走向参会的西藏党政领导干部 。

  “你是老西藏吧,身体怎么样?”“哪年参加工作的,到过哪些地方?”见到年轻的新入藏干部,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们:“一定要看到这个岗位的来之不易,倍加珍惜。这是机会也是考验,弘扬好‘老西藏精神’。”

  “老西藏精神” ,在雪域高原工作的人们,将其视为一座灯塔。这精神,是特别能吃苦 、特别能战斗 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团结、特别能奉献。而塑造了、传承着这些精神的人们 ,是吃苦的人们、战斗的人们 、忍耐的人们 、团结的人们、奉献的人们 。

  西藏的寺  :

 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

  坐落于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南麓的哲蚌寺,气势恢宏 、桑烟氤氲  。22日下午,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措钦大殿广场时,法号齐鸣。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向总书记敬献哈达 。

  僧人提香炉 、持宝伞 ,习近平总书记沿台阶步入措钦大殿。

  脚下的石板斑驳,每一块都沉淀着历史。多彩的立柱、摇曳的帷幔,陪伴着僧人日复一日的诵经、听经、辩经。

  “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。”2016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,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。

  做好藏传佛教工作是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一个重点。党的宗教政策一以贯之:“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”、“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”……

  在措钦大殿 ,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了寺庙“导”的方法 :“寺管会党组书记讲政治和大势 ,寺管干部讲政策和规定,专家学者讲法治和历史 ,高僧活佛讲教义和戒律,老僧讲对比和变化 ,教育引导僧人遵守宪法法律,持戒潜心修学 ,坚持‘以法治寺 、以戒管僧’,健全寺庙管理规章制度,修订完善寺规僧约,力求导之有力、有方 、有效 。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 ,不时同他们亲切交流。

  走出大殿 ,蓝色的天,白色的云,彩色经幡迎风猎猎。寺庙僧人沿大殿走势站成一排,在太阳下捧着哈达,静待总书记。

  总书记健步走向他们。僧人里有耄耋老者,也有青春少年。他们齐声向总书记问候道 :“扎西德勒!”

  “我也是慕名而来。哲蚌寺在我们的藏传佛教地区和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地位 。这些年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、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,都作出了积极贡献。”

  众僧人专注倾听 。

  “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‘和’。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,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,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 。藏传佛教的发展,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 ,有利于社会稳定。宗教要和顺 、社会要和谐、民族要和睦。希望藏传佛教沿着正确发展方向 ,我相信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、越走越好。”

  23日上午汇报会前,西藏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汇聚拉萨饭店。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他们:

  “祝全西藏各寺庙 、众僧人扎西德勒 !”

  西藏考察途中的另一份牵挂:

  人民至上 ,生命至上

  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,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途中作出重要指示 :

  “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,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,妥善安置受灾群众,严防次生灾害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……”

  他要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,国家防总、应急管理部、水利部、交通运输部加强统筹协调 ,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,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工作。

  考察的每一天,汛情和防汛抗洪的进度 ,第一时间摆到总书记的案头 。

  前不久在北京开会,习近平总书记对省里主要负责同志叮嘱道:“‘七下八上’的汛期,防汛是你们最要关心的事。同时现在这段时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有点冒头,关键是做好预案,防患于未然,不要不当回事 ,不要麻痹大意 。”

  防汛防台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。在福yh533388银河作时候 ,习近平同志坚持“宁肯十防九空 ,不可用而无备”。后来到浙江,又推动了“百万人大转移”。这一切,都是为了把人们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。

  在23日的汇报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:“生命重于泰山啊!发展和安全必须处理好 。”

  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各项工作,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,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,注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”

  他的目光望向自治区负责同志 :“西藏也要落实好这些要求 ,也要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 。”

  (本报记者杜尚泽 、申琳,新华社记者张晓松、朱基钗)







XML地图